

(國資小新)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之際,國務院國資委聯合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共同推出百集微紀錄片《信物百年》,以“紅色信物”為切入點,由以中央企業為代表的100家國有企業黨委(黨組)負責人介紹企業的企業信物,以小見大,以物證史,揭開企業澎湃發展歷程背后鮮為人知的動人故事,見人、見物、見精神,講述信物故事,傳承紅色信仰,堅定理想信念。
今天,為您分享《信物百年》第50集《新中國第一臺煤礦液壓支架》,聽信物講述人,鄭州煤礦機械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、董事長焦承堯講述中國煤礦機械化開采的自主創新之路。
1964年,鄭州煤礦機械廠大院里氣氛嚴肅,
十幾個技術人員面前擺著一份
準備上報煤炭部的報告。
總工程師周崇穩,
在液壓支架研制項目欄邊,
堅定地寫下了兩個字——“爭取”!
正是“爭取”這兩個字,
使中國煤礦機械化開采
走上了自主創新之路。
首臺煤礦液壓支架試制成功
點燃中國煤炭開采機械化征程的星星之火
信物講述人,鄭州煤礦機械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、董事長焦承堯介紹,這是一個安全閥,它是中國第一臺煤礦液壓支架的核心部件。液壓支架是煤礦綜采中重要的支護設備,這臺支架重達幾噸,是中國煤礦機械行業的第一座豐碑,它如同定海神針一樣,支撐起采煤工作面的“安全天花板”。
新中國成立初期,煤炭開采還停留在“鎬挖筐背”的階段。工業發展需要大量的煤炭,實現高效、安全地采煤,開發機械化開采技術已經刻不容緩。 1964年10月,試制第一臺國產液壓支架的任務在總工程師周崇穩的爭取下,交給了鄭州煤礦機械廠。當時很多試制人員連液壓支架產品都沒見過,為了改變煤炭工業落后的面貌,工人們從空白中摸索起步。
試制液壓支架的一個難點是安全閥,這個巴掌大小的零件直接影響液壓支架強度與安全系數。安全閥的生產過程對精度要求非常高,閥座內孔橢圓度僅為正常頭發粗細的三十分之一。而當時國內找不到生產所需的高精度設備,絕大多數樣品均以失敗告終。
“干新產品就是干革命!”周崇德帶領試制小組在一次次的失敗中,總結和積累經驗。他們將鑄鐵棒研磨成圓弧形的密封面,鋼球等零件的光潔度不夠,就用手工珩磨,最終,安全閥的測試壽命由最初的10多次提高到了500余次。
信物講述人,鄭州煤礦機械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、董事長焦承堯介紹,安全閥的試制、攻關、組裝,歷經了66個日夜,而整臺樣機涉及200多種部件、600多個零件,每一個零部件都經歷了這樣從無到有的過程。1964年12月24日,期盼已久的時刻終于到來,組裝后的設備經初步運轉試驗,性能質量完全符合預期,中國終于擁有了自己的煤礦液壓支架,中國的煤礦工人也有了生命的保護傘。首臺煤礦液壓支架的試制成功,點燃了中國煤炭開采機械化征程的星星之火。
真正的核心技術買不來,不斷尋求突破打破國際壟斷。改革開放以后,原煤炭工業部進口了很多綜采設備,產量雖然提高了,可是經常有設備在使用中出現問題。鄭煤機的技術人員找出了問題所在,原來中國的煤層有厚、中厚、薄之分,不同煤層需要不同性能的綜采設備,只依靠進口國外設備不是長久之計,人們明白了一個道理:花錢可以買產品,但是真正的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!技術人員在對國外設備零部件技術攻關的同時,也在致力進行本土化技術升級,只有掌握核心技術,才能真正解決卡脖子問題。一代又一代人為了這個目標,不斷探索,不斷尋求突破。
1984年,鄭煤機研制成功放頂煤液壓支架;2005年率先研制生產了5.5米大采高液壓支架,打破了國際煤機巨頭對中國高端煤礦綜采裝備的全面壟斷局面。
此后,鄭煤機在世界液壓支架研發和制造方面取得了絕對優勢。6.5米、7米、8米……支護高度和安全性能的記錄不斷被刷新,這不是簡單的高度改變,而是材料、工藝、精度、和設計的飛躍。采高每增加一米,都會帶來開采量百萬噸級的增長。2018年,鄭煤機高達8.8米的液壓支架頂起了“世界第一高”的綜采工作面。
信物講述人,鄭州煤礦機械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、董事長焦承堯介紹,從“中國第一架”到“世界第一高”,背后是數代煤機人的奮斗歷程,是一次又一次自主創新、自我超越的精神縮影。不斷升級迭代的煤機裝備,始終守護著生命的“地下鋼鐵長城”,守護著國家能源安全。
歷經63年的發展和沉淀,
鄭煤機將民族品牌打磨得愈發耀眼。
如今,更加智能、更加綠色、
更加安全的煤炭開采時代已經到來。
振興民族裝備制造業,
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,再立新功!
(來源: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wDIVCVYVxpALD2mnjsVo5A)